English

读《抗日战争与中国社会》

1998-05-22 来源:光明日报 罗焕章 我有话说

由魏宏运著、辽宁出版社出版的《抗日战争与中国社会》一书,是近年来有影响的专著之一。作者集多年研究成果于一书,颇有深度和特色。其内容较为广泛全面,既有宏观方面高屋建瓴的论述,又有微观方面精雕细刻的描绘,读后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作者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对抗日战争的若干重大问题提出了独到的见解。例如对中国人民抗日的意识是何时产生的问题,作者明确提出,是从1894年日本第一次大规模侵华时就产生了,以后随着日本侵华步伐的加紧,中国人民抗日的意识也日益强烈。关于日军侵华战争的中心问题,作者认为,从1939年起,日军不得不将其主要军事行动放在占领区内,以确保占据地域的所谓“治安战”成为中日战争的主题。从此战争的中心开始转入敌后战场,华北地区成为战局的中心。关于中国抗战与太平洋战争的关系,作者认为,中国使日本的南进计划推迟了三年之久,而且,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仍旧承担着抗日的主要角色。中国始终是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中坚力量。作者还认为,中国的英勇抗战,成为团结国际一切反对侵略的重要力量,成为组成国际反侵略统一战线的推动力。

本书对正面和敌后两个战场的重大问题,作出了比较客观的评价。关于全面抗战和片面抗战问题,作者认为,国民党只是军队抗战而不发动群众参战,日军向一个地方发动进攻,一个地方就会出现难民潮,因为民众没有抵抗力。中共实行全面抗战,依靠民众,组织群众,实行坚壁清野政策,使日军无法得到支持作战的物资而陷于困境。国共两党的抗战方针存在很大区别,对于战争进程所造成的影响也是不同的。关于两个战场的地位作用问题,作者认为,正面战场打了很多大仗,牺牲是巨大的,曾给日军以严重打击,但不少战役的最后结果是失败的。在日军从桂湘收缩时,虽发动攻势,收复了一些城市,但其军事行动的效果非常有限。敌后战场开展广泛的游击战争,吸引了日军的大量兵力,坚持了持久抗战,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在战争后期发动局部反攻和全面反攻,承担起了最后击溃日军的重任。

对于抗日时期中国社会的深入研究是本书的重要特色。书中有关社会经济(包括大后方经济)的文章占很大比重,显示了研究者的深厚功底。作者强调,以农业立国的中国,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中国共产党开辟敌后战场、在农村建立抗日根据地,把农民引向进步和解放,使落后的农村改变了面貌,发生了变化,短时期就出现了同心协力的抗日局面。从历史长河看,这简直是奇迹。这就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贫弱国家能经受住强敌日本侵略者的全力进攻、并取得最后胜利的重要原因。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